杜甫为什么喜欢说自己“懒”?

杜甫为什么喜欢说自己“懒”?

成都浣花溪公园

杜甫在诗中喜欢说自己“懒”,例如:

小来习性懒,晚节慵转剧。(《送李校书二十六韵》)

东柯遂疏懒,休镊鬓毛斑。(《秦州杂诗二十首》其十五)

旧谙疏懒叔,须汝故相携。(《佐还山后寄三首》其一)

疏懒为名误,驱驰丧我真。(《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》)

我衰更懒拙,生事不自谋。(《发秦州》)

平生懒拙意,偶值栖遁迹。(《发同谷县》)

近识峨眉老,知余懒是真。(《漫成二首》其二)

懒慢无堪不出村,呼儿日在掩柴门。(《绝句漫兴九首》其六)

拾遗曾奏数行书,懒性从来水竹居。(《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》)

过懒从衣结,频游任履穿。(《春日江村五首》其二)

懒心似江水,日夜向沧洲。(《西阁二首》其二)

懒慢头时栉,艰难带减围。(《伤秋》)

其实杜甫并非懒人,不但不懒,而且还非常勤快。他的勤快,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。

一是爱劳动。

就拿在成都西郊安家一事来说,杜甫又是植树造林,又是兴建果园,另外,他开辟的药圃,“苗满空山”;他种植的竹子,一顷有余。杜甫好像是一个闲不住的人,“春来常早起,幽事颇相关。帖石防隤岸,开林出远山。……”(《早起》)“独绕虚斋径,常持小斧柯。幽阴成颇杂,恶木剪还多。……”(《恶树》)杜甫为了改善居住环境,为了谋求生存,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,何懒之有?杜甫在夔州的时候,虽然有几个为他干活儿的仆人,劳动的事,他不必躬亲,但是他仍然愿意亲自干一点儿活儿。我们在杜甫的夔州诗里,可以读到这样一些句子:“枣熟从人打,葵荒欲自锄。”(《秋野五首》其一)“稼穑分诗兴,柴荆学土宜。”(《偶题》)“细雨荷锄立,江猿吟翠屏。”(《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》其三)“具舟将出峡,巡圃念携锄。”(《将别巫峡,赠南卿兄瀼西果园四十亩》)可见,杜甫能吃苦,爱劳动,并不是四肢不勤、养尊处优之人。

二是走路多。

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时候,经常进城。《西郊》一诗写道:“时出碧鸡坊,西郊向草堂。市桥官柳细,江路野梅香。傍架齐书帙,看题减药囊。无人觉来往,疏懒意何长。”“时出”,意思是“经常出”。说“时出”,“时入”之意也包含在内了。

这里顺便提一下,阿来的《回首锦城一茫茫》一书,在谈到《西郊》这首诗的时候是这样说的:“杜甫去城中某家做客,做完客了,从碧鸡坊出城,往西郊回草堂。”我认为,就《西郊》一诗而言,杜甫进城,不是去做客。这首诗的尾联写道:“无人觉来往,疏懒意何长。”所谓“无人觉来往”,是说没有一个熟人知道他进城出城。此诗写的是因无应接俗务而闲适自得之情,如果理解为杜甫去城中某家做客,就把诗的主旨弄反了。

杜甫经常进城,并且以“无人觉来往”为乐,那么他到底干什么去了?我忖思,很可能与卖药材有关。上文已提到,杜甫的药圃面积非常大。他为什么要广开药圃呢?要知道,卖药,是杜甫的老本行。一家人的吃喝,光靠故人的接济怎么能行呢?

杜甫还多次到成都周边旅行,有的地方还不止去过一次,如新津县,杜甫就前后去过三次。杜甫说自己“野兴每难尽”(《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》),又说“频游任履穿”(《春日江村五首》其二),并非夸张。

当然,杜甫在诗中也提到过自己睡懒觉的情况,例如:

老夫卧稳朝慵起,白屋寒多暖始开。(《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,奉寄此诗,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》)

衰年肺病唯高枕,绝塞愁时早闭门。(《返照》)

起晚堪从事,行迟更学仙。(《览镜呈柏中丞》)

二月饶睡昏昏然,不独夜短昼分眠。(《昼梦》)

其实杜甫睡懒觉一般是有原因的,或者是天气寒冷,或者是身体欠佳,或者是心情不好。我们不能因为杜甫的这些诗句,就认为他是个懒人。

既然杜甫不懒,为什么他总是说自己懒呢?原来,这个“懒”字,我们一般不能理解为“懒惰”。譬如,杜甫自称“小来习性懒,晚节慵转剧”,假如把“习性懒”当成懒惰成性,那就是不懂诗了。杜甫诗云:“忆年十五心尚孩,健如黄犊走复来。庭前八月梨枣熟,一日上树能千回。……”(《百忧集行》)可见少年时期的杜甫,是非常活泼好动的。由此看来,“小来习性懒”的“懒”,肯定不是“懒惰”的意思。其实,杜甫诗中的“懒”字,大都是“疏懒”的意思,即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。不过,我们对“疏懒”的理解,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字面上。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,它还有一些暗含的意思。杜甫在诗中说自己“懒”,常见的含义有以下两种。

一、与归隐有关,表示对归隐的向往,或者表示隐者的身份。如“懒心似江水,日夜向沧洲”,“懒”字与归隐的关联性特别明显。“沧洲”,滨水之处,古人习惯指隐者所居。“向沧洲”,就是向往归隐。从一定意义上说,“懒”是隐居的近义词。

懒惰没什么好炫耀的,但是疏懒就不一样了,不但可以坦然言之,而且多少还有点儿自傲的意思,甚至还有几分高士的风雅。杜甫有一首《狂歌行赠四兄》,诗中这位四兄,就是一副疏懒的形象:“……吾兄睡稳方舒膝,不袜不巾踏晓日。男啼女哭莫我知,身上须缯腹中实。……幅巾鞶带不挂身,头脂足垢何曾洗。吾兄吾兄巢许伦,一生喜怒长任真。……”杜甫这样描写四兄,绝对没有不敬的意思,恰恰相反,这是在夸奖四兄视富贵如浮云。“吾兄吾兄巢许伦”,意思是四兄是尧舜时的高士巢父、许由那样的人物,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。

二、消极的抵抗。古代的读书人,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”、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善天下”的观念可谓根深蒂固,在行、藏之间纠结、“切换”,成了古代士人的宿命。杜甫曾经对入仕充满了渴望和向往,自从华州弃官以后,他就倾向于做一个隐士了。虽然杜甫在蜀期间,一度入严武幕,任节度参谋,但是,“白头趋幕府,深觉负平生”(《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,简院内诸公》),他心里边是不情愿的,出于“束缚酬知己,蹉跎效小忠”(《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》)的考虑,才违心入幕。大约干了半年,就辞职了。正是由于具有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”的心态,杜甫才喜欢在诗中说自己“懒”。疏懒,是一种新的活法,是用来自嘲的“本钱”,是谢绝入仕的挡箭牌,也是对腐朽政治的消极抵抗。

总而言之,杜诗中的“懒”,与我们平常理解的“懒”,往往是有区别的,只有看到这种区别,才不至于造成误解。当然,这种古今字义的差异,并不是仅限于杜诗,读其他诗人的诗,也是可以触类旁通的。

相关内容

券的意思,券的解释,券的拼音,券的部首,券的笔顺
beat365亚洲体育投注

券的意思,券的解释,券的拼音,券的部首,券的笔顺

📅 07-23 👁️ 3993
相关历史版本
beat365亚洲体育投注

相关历史版本

📅 09-14 👁️ 857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