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PK如何计算

CPK如何计算

CPK如何计算

1. CPK计算步骤1. 1 确定规格限1.2 计算过程均值和标准差1.3 计算单侧过程能力指数

2. 关键注意事项3. CPK计算示例4. (基于子组内变异估计)计算标准差4.1 方法1:极差法(Range Method,基于

R

ˉ

/

d

2

\bar{R}/d_2

Rˉ/d2​)适用场景步骤

4.2 方法2:标准差法(基于

S

ˉ

/

c

4

\bar{S}/c_4

Sˉ/c4​)适用场景步骤

4.3 关键注意事项4.4 示例(极差法)4.5 总结

CPK(过程能力指数)用于衡量过程在考虑中心偏移后满足规格要求的能力。以下是其计算步骤及注意事项:

1. CPK计算步骤

1. 1 确定规格限

上规格限(USL)和下规格限(LSL)。

1.2 计算过程均值和标准差

均值(μ):样本数据的平均值。标准差(σ):通常基于子组内变异估计(如使用控制图中的

R

ˉ

/

d

2

\ \bar{R}/d_2

Rˉ/d2​ 或

S

ˉ

/

c

4

\bar{S}/c_4

Sˉ/c4​ ,而非总体标准差)。

1.3 计算单侧过程能力指数

CPU(上侧能力):

C

P

U

=

U

S

L

μ

3

σ

CPU = \frac{USL - \mu}{3\sigma}

CPU=3σUSL−μ​CPL(下侧能力):

C

P

L

=

μ

L

S

L

3

σ

CPL = \frac{\mu - LSL}{3\sigma}

CPL=3σμ−LSL​

确定CPK

C

P

K

=

min

(

C

P

U

,

C

P

L

)

CPK = \min(CPU, CPL)

CPK=min(CPU,CPL)

若仅存在单边规格(如只有USL或LSL),则CPK取对应单侧指数(如仅有USL时,CPK=CPU)。

2. 关键注意事项

数据前提

过程需稳定(处于统计控制状态)。数据应近似服从正态分布,否则需进行变换或使用非参数方法。 σ的估计

推荐使用子组内变异(如控制图中的

R

ˉ

/

d

2

\bar{R}/d_2

Rˉ/d2​以减少特殊原因影响)。 异常情况处理

若均值超出规格限(如μ > USL或μ < LSL),CPK视为0(过程无能力满足要求)。 结果解释

CPK ≥ 1.33:过程能力充足。1.0 ≤ CPK < 1.33:能力一般,需监控。CPK < 1.0:能力不足,需改进。

3. CPK计算示例

示例1(对称规格): USL=50,LSL=30,μ=40,σ=3.333

C

P

U

=

50

40

3

×

3.333

=

1.0

,

C

P

L

=

40

30

3

×

3.333

=

1.0

C

P

K

=

1.0

CPU = \frac{50-40}{3 \times 3.333} = 1.0, \quad CPL = \frac{40-30}{3 \times 3.333} = 1.0 \quad \Rightarrow \quad CPK = 1.0

CPU=3×3.33350−40​=1.0,CPL=3×3.33340−30​=1.0⇒CPK=1.0

示例2(均值偏移): USL=50,LSL=30,μ=42,σ=3.333

C

P

U

=

50

42

10

=

0.8

,

C

P

L

=

42

30

10

=

1.2

C

P

K

=

0.8

CPU = \frac{50-42}{10} = 0.8, \quad CPL = \frac{42-30}{10} = 1.2 \quad \Rightarrow \quad CPK = 0.8

CPU=1050−42​=0.8,CPL=1042−30​=1.2⇒CPK=0.8

在过程能力分析中,标准差(σ)的估计需基于子组内变异(即组内随机波动,排除特殊原因的影响)。以下是两种常用方法的具体计算步骤:

4. (基于子组内变异估计)计算标准差

4.1 方法1:极差法(Range Method,基于

R

ˉ

/

d

2

\bar{R}/d_2

Rˉ/d2​)

适用场景

子组大小(n)较小(通常2≤n≤10),计算简便。常用于常规控制图(如Xbar-R图)。

步骤

划分子组

将数据分为k个子组(如每班次5个样本为一组)。子组大小n需相同(如每组5个数据)。 计算每个子组的极差(R)

R

i

=

子组内最大值

子组内最小值

(

i

=

1

,

2

,

.

.

.

,

k

)

R_i = \text{子组内最大值} - \text{子组内最小值} \quad (i=1,2,...,k)

Ri​=子组内最大值−子组内最小值(i=1,2,...,k)

计算平均极差(( \bar{R} ))

R

ˉ

=

i

=

1

k

R

i

k

\bar{R} = \frac{\sum_{i=1}^k R_i}{k}

Rˉ=k∑i=1k​Ri​​

查表获取系数

d

2

d_2

d2​

根据子组大小n,查统计表(如下表):

子组大小n2345678910( d_2 )1.1281.6932.0592.3262.5342.7042.8472.9703.078 估计标准差σ

σ

=

R

ˉ

d

2

\sigma = \frac{\bar{R}}{d_2}

σ=d2​Rˉ​

4.2 方法2:标准差法(基于

S

ˉ

/

c

4

\bar{S}/c_4

Sˉ/c4​)

适用场景

子组大小较大(如n>10),或需要更高精度。常用于Xbar-S图。

步骤

划分子组

同极差法,子组大小n需相同。 计算每个子组的样本标准差

S

i

S_i

Si​

S

i

=

j

=

1

n

(

x

i

j

x

ˉ

i

)

2

n

1

(

x

ˉ

i

为第

i

个子组的均值

)

S_i = \sqrt{\frac{\sum_{j=1}^n (x_{ij} - \bar{x}_i)^2}{n-1}} \quad (\bar{x}_i为第i个子组的均值)

Si​=n−1∑j=1n​(xij​−xˉi​)2​

​(xˉi​为第i个子组的均值)

计算平均标准差

S

ˉ

\bar{S}

S

ˉ

=

i

=

1

k

S

i

k

\bar{S} = \frac{\sum_{i=1}^k S_i}{k}

Sˉ=k∑i=1k​Si​​

查表获取系数

c

4

c_4

c4​

根据子组大小n,查统计表(如下表):

子组大小n2345678910( c_4 )0.7980.8860.9210.9400.9520.9590.9650.9690.973 估计标准差σ

σ

=

S

ˉ

c

4

\sigma = \frac{\bar{S}}{c_4}

σ=c4​Sˉ​

4.3 关键注意事项

子组划分原则

子组内数据需在相同条件下采集(如时间、设备、批次一致),确保仅包含随机波动(普通原因变异)。 与总体标准差的区别

若直接使用总体标准差公式

σ

=

(

x

i

μ

)

2

N

\sigma = \sqrt{\frac{\sum (x_i - \mu)^2}{N}}

σ=N∑(xi​−μ)2​

​,会包含子组间特殊原因变异,导致σ偏大,CPK低估。务必使用子组内变异估计σ,以反映过程的自然波动。 子组大小不一致时的处理

若子组大小不同,需分别计算每组的

R

i

/

d

2

R_i/d_2

Ri​/d2​ 或

S

i

/

c

4

S_i/c_4

Si​/c4​,再求平均。

4.4 示例(极差法)

假设某过程每2小时采集5个样本(n=5),共10个子组(k=10),计算步骤如下:

子组极差计算

子组R₁R₂…R₁₀极差43…5 平均极差

R

ˉ

=

4

+

3

+

.

.

.

+

5

10

=

4.2

\bar{R} = \frac{4+3+...+5}{10} = 4.2

Rˉ=104+3+...+5​=4.2

查表得 ( d_2 )

n=5时,( d_2 = 2.326 )。 估计σ

σ

=

4.2

2.326

1.805

\sigma = \frac{4.2}{2.326} \approx 1.805

σ=2.3264.2​≈1.805

4.5 总结

极差法简单但精度较低,适用于小样本(n≤10)。标准差法更精确,适用于大样本(n>10)。无论哪种方法,均需确保子组划分合理,避免引入特殊原因变异。

以上内容均来自DeepSeek

相关内容

枫叶一年四季的颜色变化
(0755) 3656 3788

枫叶一年四季的颜色变化

📅 07-31 👁️ 3514
明朝存在多少年 历史上什么时候灭亡
365bet足球投注网站

明朝存在多少年 历史上什么时候灭亡

📅 08-02 👁️ 773
和平精英bb机是什么意思
beat365亚洲体育投注

和平精英bb机是什么意思

📅 08-31 👁️ 7045